首页  业界动态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推进编辑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高端论坛成功举行

资讯来源:学报编辑出版中心发布时间:2023-01-22点击量:158

2022年12月24日至25日,主题为“新时代·新征程·新出版”的全国编辑出版学高端论坛暨广东省出版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广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编辑出版学界和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云端,在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指引下,共同感悟新时代新征程赋予新出版的光荣使命和艰巨任务,共商编辑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大计,充分彰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出版人的使命担当。本次论坛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广东财经大学研究生院主办,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与治理研究中心承办,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财经大学科研处协办。

开幕式:新时代新征程 新出版

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教授主持,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祖华、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兼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吴平、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马持节先后致辞。

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祖华副书记对专家学者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和由衷感谢,他强调此次论坛是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在我校举办的又一次重要学术盛会,也是广东财经大学40周年校庆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他同时对专家学者们合作交流、携手并进、共谋发展表达了期许。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平教授致辞热烈祝贺论坛在受疫情影响下如期举办,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找到一个新的发展方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编辑出版学科和出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希望与会人员能认真利用好此次机会,发表真知灼见,进行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院长马持节教授介绍了我校编辑出版专业的发展概况,感谢专家学者对我校编辑出版学科建设的支持。

高端论坛:名家云集共商编辑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大计

简短而高效的开幕式环节结束后,编辑出版学科高端论坛正式开始。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先生担任主持人,聂震宁、郝振省、魏玉山、吴平、王关义、方卿、于殿利、万安伦、雷启立、张志强、范军、李频、周蔚华、刘运峰、吕建生、张养志、戚德祥先后发表主旨演讲。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理事长以《关于出版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两点意见》为题,对出版学专业发展提出了宝贵意见。他认为目前出版学专业存在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固化,对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的内容明显不够重视等问题。提出了出版学专业的发展要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前沿,重构出版学科的专业课程,更进一步地加强出版融合发展课程。同时,他还进一步提出了要加强编辑出版本科的研究型教育,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来开展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设计学科课程,以及添加更多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等建设性意见。

中国编辑学会会长郝振省会长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的几点初步思考》中强调,编写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材已经成为当前紧迫性任务。他阐述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宗旨与责任问题、出版观的本质和功能以及若干范畴问题。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本质和功能在于横向的文化传播与纵向的文明传承,以知识生产支撑其他各种生产以维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存续。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院长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研究 建设中国特色出版学科》中阐释了出版研究的悠久历史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历史,分析了新时代对出版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他认为在当今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国等时代任务背景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出版学科体系。

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平教授在《编辑出版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中指出,目前“研究生辅助教学”的相关文研究成果较少,业内人士对于“研究生辅助教学”重视不够,这一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另一方面,她指出,目前多所高校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上仍没有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走出来等问题,具体体现在:一是认识需要进一步的深化,重学术学位轻专业学位的观点仍需扭转;二是结构和质量问题并存;三是博士学位发展落后;四是发展机制需要健全。她认为只有深入研究专业学位的教育规律,在培养过程、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进而营造专业学位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把每一个专业学位都办成功,才能在专业硕士教育培养上取得新的突破。

全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教指委委员、北京印刷学院副校长王关义教授在《新文科背景下出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中分析了出版人才培养五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设置要以发展需求为风向标;二是人才培养定位要坚持国家战略需求;三是完善专业培养方案要坚持交叉融合的思维;四是专业建设着力点要围绕教学要素坚持系统谋划;五是培养环节设计要坚持“理论+实践”,强化产教融合。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在《数字出版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中阐述了数字出版的缘起,着重分析了数字出版的属性、本质和特征三个问题。他认为对数字出版属性的定义应该从新业态转变新阶段。而数字出版的本质问题,应该要认识到它的双重属性。数字出版的本质是文化的建构和选择,也是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但它的形式一定是商业形式。数字出版的特征则是多角度的,对此,他还着重探讨了数字出版的隐形特征。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在《出版学科建设与人才建设的互动》中强调出版学科建设必须要紧紧围绕产业的发展,他分析了学术与产业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作用,探讨了建设课程体系、科研体系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强调了课程与实践结合不够的问题,并给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实践课要有意识地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二是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与国际先进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内容安排和教学方式接轨;三是以新时代为背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文化发展为目标研发新课程体系。

华侨大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安伦在《建强出版学科,讲好中国出版故事,塑造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提出,在新时代发挥好出版学科的功能作用,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国家形象的深远影响。他从出版载体、出版技术、出版符号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如何讲好出版故事以及讲好出版故事的意义。他认为要把出版故事讲好,才能把出版学科建设成功,才能汇聚多方的力量。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雷启立教授在《传播技术的变革与编辑出版学科建设》中阐述了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经济结构和产业发生了变化,包括出版形态的变化,而这需要我们做出一些重要的变革。而针对传播技术的变革,他提出了利用创新性思维进行重启的观点,使出版学建设与新时代相适应。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教授在《出版与文化强国建设的思考》中对出版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功能和定位进行了阐释,提出以出版高质量发展助力文化强国建设的方式和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军教授在《关于出版学专业教材的随想》中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出版学的教材建设,介绍了一些已有出版学教材的地位意义,利用其他学科教材建设所带来的促进学科发展作用体现出教材建设的重要性。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频教授在《出版物作为知识产品的分析方法初探》中提出了基本预设:数字传播时代出版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是而且仅仅是知识服务,而知识服务的方式与价值是出版活动特有的专业性和专门性。他解释了数字时代的出版活动以其特有的专业性和专门性实现其知识服务价值的方式以及怎样将出版物理解为知识产品,并阐释了问题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新闻春秋》主编周蔚华在《关于出版学学科建设的哲学思考》中主要讲述了“四论”,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灵魂论、面向出版产业实践的本体论、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关系的矛盾论、为谁培养人是出版学科建设的首要目标的目的论。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刘运峰教授在《〈鲁迅全集〉编辑体例刍议》中围绕《鲁迅全集》的修订强调了编辑体例要具备规范性、统一性、科学性。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吕建生在《出版强国的时代使命——基于需求的模式构建建议》中分析了出版的时代使命、价值和行业发展亟须,针对专业研究需求提出构建学科体系。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出版学院党委书记张养志教授在《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筑牢出版英才思想根基》中从文化强国与出版人才培养的关系上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教育的重要性。

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戚德祥教授在《新时代出版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中分析了新形势下出版走出去面临的挑战和出版国际传播人才的素质,并对新时代出版国际传播后备人才培养的给出了建议。

专业论坛:专家齐聚 探索交流出版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思路

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论坛环节,来自国内知名高校编辑出版学科负责人、院系负责人、专业负责人等专家学者和知名学术刊物负责人,围绕编辑出版一流专业建设与多层次卓越出版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分享了各自观点。该论坛分设两个分论坛,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教授主持分论坛一,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院长文远竹教授主持分论坛二。

全国高校出版专业教指委秘书长、北京印刷学院出版学院执行院长陈丹教授在《服务文化强国,聚焦特色发展,打造出版人才培养的雁阵格局》中系统总结了目前传统出版教育在学科专业、课程体系、育人机制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学校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坚持立德树人,探索出版特色思政教育新模式、坚持学科引领,形成“出版+”学科专业新格局、坚持价值导向,打造以素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新体系、坚持协同发展,构建多元一体的出版人才培养新机制的解决路径。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专业负责人施勇勤教授在《提高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中介绍了上海理工大学编辑出版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与成就,提出了产教融合办学与行业资源入校园的重要性:开展三全育人的教学体系,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搭建产教融合师资团队;从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入手;培养方案吸收行业人才需求;行业导师进课堂、指导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开展行业和专业实践活动;开设科研项目课程。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崔波教授针在《守正创新中的编辑出版一流专业建设: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中,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做出了回答:深化编辑出版学专业综合改革,形成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资源供给系统、以产教融合为核心的教学运行系统、以学生为核心的编辑能力培养系统,确保人才培养效果,提升专业建设层次。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主任邓香莲教授在《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新文科背景下的编辑出版实务教学体系建构》中提出厚基础、强专业、重创新的卓越出版人才的金字塔:科学与人文素养并重,厚植编辑出版业务基础;构建学科交融、个性化培养的编辑出版实务课程体系;创新实务类课程教学方式,积极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

暨南大学文学院赵静蓉教授在《出版的守正与创新:对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中阐述了对当前出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反思:关于守正,应当如何贯穿出版本质,捍卫传统出版的核心;关于创新,如何建设好本专业,培养出社会和时代所需要的出版人才。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许洁教授在《中国特色一流出版学教材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中指出了教材在高等教育与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出版学教材选编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刘洪权教授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编辑出版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阐述了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背景、一流人才培养与编辑出版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创业型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的空间和路径。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王鹏飞教授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式出版学》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是出版学的核心课程与出版学中国特色的最主要表现,并针对当前出版学科所处的历史方位,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建构为核心的中国式出版学。

《现代出版》执行主编张国涛执行主编对未来编辑出版发展势头做出了美好展望,并向在座各位介绍了今后关于期刊的设想。包括期刊从现有的双月刊变为月刊,从一年六期改为一年12期,然后从而扩大出版的发稿。,在栏目设置上,进一步加大像数字出版、智能出版、主题出版、高质量出版等内容。同时,再拓展一些智能传播呀、计算传播、品牌传播等这方面的内容,提升刊物的热度和影响力。

《中国出版》副主编杨晓芳对编辑出版学科建设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表示接下来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办刊水平,同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单位之间展开更为紧密的合作。

《出版广角》主编朱京玮总结本次论坛专家学者们的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学术期刊要围绕服务二字,在出版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当中发挥好作用。

《中国出版史研究》编辑部副主任张玉亮介绍了中华书局之于出版学的三重身份:其一,作为老牌出版机构,是学界重要的研究对象;其二,是重要的成果发布平台,汇聚了多种出版形式;其三,为其他出版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指出了出了其对于出版学科的着力点;其一,提供原始档案文献,以供出版史研究;其二,是为出版学研究成果提供各种发布方案;其三,吸纳最优秀的出版史论文。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赵均教授在《实践教学在编辑出版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编辑出版学与出版业紧密的关系,并就学科目前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吉林工程师范学院人文艺术学部主任陈少志教授在《新文科背景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考:以编辑出版学专业为例》中围绕在全国最大的新兴科技建设的背景下,就编辑出版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什么要建设、怎么建设以及实际探索进行了阐述。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王勇安教授在《实践逻辑与融合共建:关于编辑出版学一流专业建设的思考》中就专业建设中的学科理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并基于实践逻辑进行分析。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四川大学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炎龙教授在《出版硕士全流程培养的实践思考》中通过展现四川大学编辑出版学硕士全流程培养模式过程,分享了关于人才培养方式的有效经验。

浙江大学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副总经理陈洁教授在《基于产学研共同体的出版人才专精化培养研究》中指出了编辑出版学人才培养专业化面临的问题,并就产学研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

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系主任杨金花教授在《编辑出版一流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建设反思》中论述了以建设数字实践教学平台作为抓手,进行一流的专业建设的原因以及做法。

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与传播学院张军华教授在《媒介融合语境中图书出版转型趋势与出版专业人才技能素养提升》中从文化传播的角度阐述了关于出版转型等一系列有关经济、文化的深层次思考。

《出版发行研究》主编李建红主编总结了七位学者的发言亮点,同时对编辑出版专业学科建设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思考。她总结到,各位专家从实践教学,精准化课程模块设计,跨学科参考,全流程培养,产学研模式一体化人才培养等问题的发言紧紧围绕实践这一中心词展开,干货满满。学术期刊也应进一步致力于把这些最新成果体现出来,促进学科的长远发展。

《新华文摘》编审刘永红编审从学术期刊的角度分析了出版专业的现状以及学术研究所存在的问题。他指出,出版学专业的C刊数量相对较多,发文量也较大。我们需要多思考如何更好地把数千年的出版实践转化为出版理论。在当前出版业如何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角色和地位。此外,出版论文的写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诸如文献回顾不足、理论薄弱等,也需要我们规避和提升。

《出版科学》副编审杨丹丹副编审围绕出版学科建设的现实环境、近景目标和话语体系建设展开分享,针对出版学科的话语体系建设提出了独到见解。她指出,出版行业走在了出版学科前面,不同高校出版学科建设周期和建设门槛各有不同,只有协调发展才能有更广阔的前景。就近景目标来看,可以进一步加强对出版社实体的研究。出版学科的话语体系的建设,需要学术共同体尤其是资深专家着力把握的关键内容。

研究生论坛:出版新学人 碰撞新思想

在25日上午举办的广东省出版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30多名出版硕士研究生,分享交流研究论文成果。该论坛分设两场同时举行,论坛一由广东财经大学吴献举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武教授和广东财经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戈副教授评议,论坛二由广东财经大学余人教授主持,中国海洋大学新媒体传播与舆情研究中心主任王志刚教授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于春生教授评议。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秘书长许洁教授主持,宣读了“广东省出版硕士研究生学术论坛”优秀论文评审结果:一等奖论文3篇,二等奖论文6篇,三等奖论文10篇,优秀论文12篇,共计31篇论文入围。

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吴平教授在论坛闭幕致辞中对此次受疫情影响十分艰难又顺利圆满的论坛给予充分肯定,在一天半的会议上听到了大家的真知灼见,看到了不少研究新人对于专题所作的精心准备。大家对于编辑出版领域的学术问题、现实问题、专业建设问题等经过了深入思考和非常有价值的探索。在研究生论坛上,每一位担任评议工作的老师点评非常认真也非常到位,这种认真穿透云端直面而来,为研究生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榜样力量。希望研究生能以此为新的起点,在学术研究道路上脚下更踏实,步伐更坚实。我们所不仅仅要经历严冬,我们还会一直走向春天。吴平教授同时对论坛主办、承办及相关参与者的贡献表示感谢!

马持节院长致辞表示,广东财经大学首次承办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高端论坛,也是首次承办广东省研究研究生论坛(出版硕士分论坛),论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中国新闻史学会编辑出版史专业委员会各位领导及多方与会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非常愿意与各兄弟院校和出版单位开展深入交流和深度合作,在党的二十大重要精神指引下,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共同为中国编辑出版学科高质量发展拓展新空间,注入新动能。

通讯员:朱立芳、余来辉、随欣悦、冯瑾瑜、蔡燕岚、魏玉菲

来源:2023年01月02日 21:56 羊城晚报金羊网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2131593523/7f0d8933020019l5k

【编辑:admin】